兑奖券 / 兑奖券模板简单
91432023-04-12
一、汉族——古琴、古筝、唢呐、扬琴、箫、二胡、腰鼓
二、壮族——马骨胡、筚列(波列)、芦笙、芒锣、土胡竹筒胡、土胡、葫芦胡、天琴 、瓦琴、边鼓、蜂鼓、奘醪、棒棒
三、回族——泥哇呜(埙)、口琴子 、口弦、咪咪子、箫箫子、角笛
四、彝族——巴乌、口弦、芦笙、小闷笛、土洞箫、响把、箫筒、葫芦笙、牛角 、葫芦丝、马补、阿乌、四胡、三胡、弦子( 彝族月琴)
五、苗族——角胡、直通箫、芦笙、蟒笛、蟒筒、夜箫、姐妹箫、苗族大唢呐、牛角、巴乌、口弦、木叶
六、满族——铁簧、八角鼓、龙笛、梵贝、海螺、蠡
七、藏族——铁琴(铁胡)、筒钦、刚洞、牛角琴(拉弦)、口弦、扎尼、藏京胡、必旺
八、侗族——芦笙、玉屏箫笛、芒筒、牛腿琴、侗笛、侗族琵琶
九、瑶族——长鼓、竹枕琴、芦笙、箫筒、牛角、口弦、独弦胡琴、黄泥鼓 、一弦琴(弹拨)
十、京族——独弦琴、三弦琴、竹杠、竹梆
十一、白族——大三弦、芦管(筚篥)、八角鼓、杖鼓、笳管、木叶、芦笛
十二、傣族——象脚鼓 、葫芦丝、叮琴、芒锣、筚、筚箫、玎列、横鼓、排笙、葫芦笙玎 黑、玎嘎那、玎胆
十三、黎族——朗多依、鼻箫、利拉罗(拜)、口箫、笛列、筚、筚达、口弦、木叶、洞箫、椰胡、叮咚、乐杵
十四、畲族——龙角、唢呐、月琴
十五、佤族——竹鼓 、瓦格洛、短笛、芒锣、四孔箫、小独笛、二孔箫、仙箫葫芦笙、牛角琴(吹奏)、苇笛
十六、水族——铜鼓、芦笙、芒筒
十七、土族——咪咪、羊皮鼓、笛、唢呐
十八、羌族——其篥、口弦、羌族手鼓、羌笛、竹质口簧
十九、怒族——布利亚(竹号)、达比亚、葫芦笙、口弦、比昂、究由
二十、蒙古族——马头琴、火不思 、铜钦、刚洞、牛皮鼓 、朝尔、胡琴、低、中音四胡、亚突嘎、四弦琴、丹不勒儿、环鼓
二十一、土家族——溜子锣、头钹、咚咚喹、二钹、竹号、牛角号、唢呐
二十二、布依族——勒尤、勒浪(勒犬)、笔管、姐妹箫、牛角、木叶、马骨胡、布依四胡
二十三、朝鲜族——伽耶琴、细筚篥、铃鼓、长鼓、玄琴(格门高)、牙筝、奚琴、铃鼓、草高
二十四、哈尼族——次喔、美都、巴乌、口弦、木叶、烟盒
二十五、傈僳族——额资(呃吱)、口弦、木叶、傈僳琵琶
二十六、拉祜族——小三弦、吐任、芦笙、葫芦笙、口弦
二十七、东乡族——咪咪、锣、钹
二十八、保安族——咪咪、铜钹
二十九、纳西族——苏古笃(浑不似)、波伯、口弦、芦管、葫芦笙、二簧、纳西胡琴
三十、仫佬族——铜鼓、八音鼓、木叶
三十一、仡佬族——泡木筒(玛呜哇)、木叶、芦笙、角胡、八仙鼓
三十二、锡伯族——额墨、菲察克、苇笛、口弦、东不尔
三十三、景颇族——洞巴、吐良、芒锣、牛角、三比、口弦、乐杵
三十四、珞巴族——弹篾、达崩、口弦、口琴、竹质口簧
三十五、撒拉族——咪咪、口细、口弦
三十六、布朗族——得波、筚当担、赛玎
三十七、毛南族——海螺、唢呐
三十八、普米族——葫芦笙
三十九、阿昌族——筚朗叨(葫芦丝)、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芒锣
四十、基诺族——竹簧、贝处鲁、竹筒
四十一、德昂族——布赖(葫芦丝)、马腿琴、结腊、格摆翁、锐左
四十二、门巴族——那额、四孔笛、里令(双音笛)、布简
四十三、裕固族——天鹅琴、海螺号、咪咪
四十四、独龙族——响篾、拉篾、口琴、芒锅
四十五、高山族——乐杵、口簧、鼻笛、口弦、弓琴
四十六、赫哲族——萨满鼓、口弦、抓鼓、口胡、四胡、口衔琴
四十七、维吾尔族——都它尔、弹布尔、艾捷克、手鼓、铃鼓、木唢呐、皮皮、卡龙、胡西它尔、萨它尔、热瓦普、哈密胡琴
四十八、哈萨克族——库布孜、冬不拉、斯不斯额、热布卜
四十九、达斡尔族——萨满鼓、四胡、木库莲(口胡)、鹿笛、狍哨、口弦、抓鼓
五十、塔吉克族——乃依、鹰笛、那艺、唢勒耐依、八朗孜阔木、赛依吐尔、库木日依、铃鼓
五十一、鄂温克族——铜镜、腰铃、鹿笛、狍哨
五十二、鄂伦春族——手鼓、口弦、铜镜、腰铃、鹿笛、狍哨、抓鼓
五十三、塔塔尔族——曼多林、七弦吉它、手风琴
五十四、俄罗斯族——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手风琴
五十五、柯尔克孜族——克亚克、考姆兹、那艺、口弦
五十六、摩梭族——笛子
扩展资料:
乐器发展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对文体产业的发展予以重视,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支持文体产业的发展,中国乐器制造行业作为文体产业中较重要的朝阳产业之一,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乐器制造行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基本可以加工世界上所有大类乐器,门类齐全、品种众多,大约有钢琴、提琴、西管乐器等不同类别1200多个型号,规格3万多个,钢琴等大类乐器产品已经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钢琴铁板、音板、击弦机、外壳等主要钢琴部件专业加工厂开始形成规模。
截至2010年12月,中国乐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19家,总资产152.3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93.31亿元,实现利润10.11亿元,从业人数69385人。其中,广东省是中国乐器行业第一大省,“十一五”末乐器工业销售产值达到52.31亿元,与“十五”末期相比将近翻了一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民族乐器
这似乎不像苗鼓啊,类似于腰鼓的一种,而且看这做工似乎不咋地啊。
下面我将各少数民族的鼓做个分类,你看看你那个鼓的材质和式样符合那个吧。
在民族乐团里,最常见的鼓有中国大鼓、排鼓、定音鼓等。这些都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就不多介绍了。在戏曲乐队中,板鼓是起到极为重要的指挥作用的。“板鼓”,又名单皮鼓,在公元六、七世纪的唐代清乐中已经使用,以革和木做成圆形,在厚实的鼓面上蒙上厚猪皮,发音的鼓眼直径有五、六公分,以两根藤或竹制的鼓键敲击鼓眼,也就是鼓心,演奏时将鼓身悬于木制三角架上,板鼓的声音坚实清脆,常用于民间戏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是戏曲乐队的核心乐器。与板鼓相似的一种也用于戏曲清唱或戏曲乐队的鼓叫“点鼓”,又名“怀鼓”。厚木边,中间高,四边渐低,两面蒙牛皮。鼓槌也用竹制或红木制,叫签子。演奏时,鼓框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面朝前,右手腕压住上方,同时右手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执槌敲击。大多每拍敲一下,起节拍作用。
在傣族,“象脚鼓”是傣家人最常用的打击乐器之一。“象脚鼓”鼓身细长,鼓面一度曾用蟒皮,现已改用羊皮制作。鼓身用较轻木材,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而成。鼓身涂上鲜艳的彩色,并用孔雀翎毛装饰,非常美丽。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三、五”是指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有了“象脚鼓”了。演奏“象脚鼓”时,将鼓背带挂于左肩上,使鼓身斜置于左侧胯部,鼓面朝前稍高,鼓底朝后偏低(也可将鼓直立于地上),左手扶住鼓边,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击鼓面。其演奏手法丰富,有正拍、闷拍、指拍(即用单个手指)、掌拍和拳击(半握拳)等,右手多击重拍,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更是手脚并用。有趣的是,傣家鼓手演奏时,有的还在鼓面中心糊上一层糯米饭或粘上一个小饭团,用饭团的大小、厚薄来调节音色和音高。“象脚鼓”因大小不同而发音各异,大鼓音色雄壮,厚实,中号鼓激越,昂扬,小号鼓清脆,明亮。“象脚鼓”常与“芒锣”“傣镲”组合在一起,为傣族民间舞蹈伴奏。人们所熟知的“孔雀舞”中就有“象脚鼓”动人的声音。在傣族还有一种常见的鼓“傣族大鼓”。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鼓”之称。早在五百多年前,傣族民间就有这种大鼓了,几百年来,大鼓在傣乡盛传不衰。如今,它是傣族民间舞蹈“嘎光弄”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光弄”为大鼓,“嘎”是舞蹈之意,即大鼓舞。傣族大鼓用当地生长的梧桐树、芒果树或椿树掏空制成,鼓身长80厘米左右,外形与水缸相似,两端一头大,一头小,两面都蒙以牛皮、鹿皮或其它兽皮。大的一端鼓面直径约50厘米,小的一端直径约为25厘米左右。两面的鼓皮用牛皮条勒紧,并可调节其松紧。鼓的内部结构特殊,掏成中间可以互通的两个鼓腔,故能产生良好的音响共鸣效果,有着较长的余音,鼓身一侧还开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孔。当鼓皮受潮松塌时,便可由此灌酒而入,润湿鼓皮,待酒挥发后,鼓皮就会自然绷紧。演奏大鼓时,傣家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鼓两端拴系背带,跨于左肩上,左手掌拍击小的一端鼓面,发出较高的音,右手执一粗大木制鼓棰,敲击大的一端鼓面,发出较低的音。也可将大鼓横置于特制的鼓架上敲击。演奏者边敲边舞,音响宏亮,撼人心魄。由于鼓的两端所发音高不同,再加之节奏的多变,鼓声时重时轻,音色丰富多彩。“朝鲜长鼓”是我国朝鲜族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它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上曾流行于中原地区。公元4世纪时,印度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入我国中原地区,而后又东传至朝鲜。其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在隋唐时期,中原称长鼓为“都县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到了元代,《元史·之器》对杖鼓的记载更为详尽。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我国中原逐渐销声匿迹,而在朝鲜人民中广为流传,改名为“朝鲜族长鼓”。长鼓的鼓身为圆筒形,长70厘左右,由一块木料(或多块木料拼合)车旋而成,两端粗空空,中间细实,形成两个共鸣腔。两端鼓面直径大小不一,蒙上去的鼓皮厚薄也有区别,一般多用羊皮、马皮、牛皮或驴皮,并用绳索绷紧以调节鼓皮的紧张度,因而每个长鼓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色,粗的一端发音柔和深沉,细的一端则清脆明亮,还能根据演奏的需要来定音。演奏长鼓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拍打。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将较小的长鼓横挂于胸前边舞边奏,如朝鲜族著名的《长鼓舞》,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种是将稍大的大鼓置于木架上,摆在演奏者面前作为乐器演奏,为声乐伴奏(如伽耶琴弹唱)或参加器乐合奏,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长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两个不同的音响参差交错,两种不同的声音忽隐忽现,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色分外清丽鲜明。它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瑶族,也有一种叫长鼓的打击乐器“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也是用于舞蹈伴奏。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制作长鼓。但不相送,不出售,并且寨寨都有。古时称其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它不仅是一件民间乐器,还是一种古朴、精美的工艺品。长鼓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长筒形,长82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间鼓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而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在瑶族的民间舞蹈中,《长鼓舞》是最著名的。舞蹈者将鼓斜挂在腰侧,双手拍击,或左手执鼓中部,用右手拍击,边击边舞,长鼓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瑶族村寨中,每年逢10月16日这天,人们便会如醉如痴地跳起长鼓舞。
在广西壮族地区,也有一种和“朝鲜长鼓”、“瑶族长鼓”外形相似的细腰鼓,叫作“蜂鼓”。因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其演奏方法和式样与“朝鲜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蜂鼓在古代被叫作“仗鼓”、“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时,因而又有“魏鼓”之称。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其鼓身多为陶制、木制两种。两端鼓面一端呈圆球状,一端喇叭状。蒙以牛皮或羊皮。演奏蜂鼓时,将鼓横于胸前拍击,圆球状的一面发出“哒哒”的高音,喇叭状的一端鼓面则发出“咚咚”的低音。陶制的蜂鼓音色清晰、明亮;木制的蜂鼓音色柔和动听。演奏手法既可用双手拍鼓,也可右手执竹制圆头鼓槌敲击,用左手拍打。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行。
在壮族、仡佬族还有一种叫“八音鼓”的民间乐器。因其在民间器乐合奏“八音”中使用而得名。流行于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和黔桂交界的仡佬山寨。壮族的“八音鼓”的外形呈扁圆形。鼓面直径为26厘米左右,高11厘米左右。鼓框用木制。两面蒙以牛、羊皮。鼓皮周边用竹钉固定。在鼓内的一侧缀有一个小铁环,环上系有红色或彩色布条。演奏时,左手持铁环和布条,右手执小木棰敲击鼓面。演奏方法有单击和滚奏等。在民间器乐合奏“隆林八音”中,每个乐队都要使用一面八音鼓。
仡佬族的八音鼓,又叫“八仙鼓”。因为仡佬族的八音乐队又名八仙。“八音鼓”在仡佬族是一种带柄的小手鼓。鼓身扁圆形,有大小不同规格,鼓面直径13-25厘米,鼓高5-10厘米。四面蒙牛皮或羊皮。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小木棰敲击。在乐队中起稳固节奏的作用。
在壮族,“边鼓”的使用也很广泛。在壮族铜鼓乐(常由4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替演奏)合奏中,边鼓是主要衬托乐器,常用铜鼓乐合奏和道公歌舞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巴马一带。边鼓鼓形扁圆而小,鼓框用竹或木制成,单面蒙皮革,鼓面直径24-26厘米,鼓框高4-5厘米,在鼓框的边缘钉有彩穗为饰。流行于武鸣一带的边鼓较小,鼓面直径最大只有24厘米,蒙牛皮或蛇皮。演奏时,左手持鼓框,右手拍击或执小木棍敲击。流行于巴马一带的边鼓稍大,鼓面直径26厘米左右,蒙牛皮、猪皮或蛇皮。演奏时,用双手拇指和掌心托持鼓框两侧,其余手指同时或交替弹击鼓面,音响脆亮,其演奏手法和新疆的手鼓极为相似。
“藏族神鼓”又名“喇叭鼓”。藏族喇叭寺院中所用的宗教乐器。神鼓的鼓框木制圆形,两面蒙以羊皮,鼓面直径约为40厘米,鼓框厚21厘米左右。鼓身多饰有各种彩绘花纹,下端连接着木制长柄,通高约120厘米。使用弯曲的鼓棰敲击。演奏时,演奏者席地而坐,左手扶置长柄,使鼓身直立,右手执鼓棰敲击。在仪仗乐队中行进演奏时,由一人将鼓扛于肩上,另一个紧随身后持棰敲击。“藏族神鼓”现已用于歌舞表演,可系绸带斜挎于胸前演奏,它也是藏戏伴奏的一件重要乐器。
“竹鼓”是佤族的民间乐器,广泛流传于阿佤山区。在沧源等地的佤族山寨,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原来的竹鼓是用大龙竹做成的竹质体鸣乐器,后经沧源县文工队改革,现已成为了膜鸣乐器。竹鼓是一根长约一米的粗竹(大约有3节)制作,用上面的一节做鼓腔,去掉最上端竹节,蒙以牛皮或羊皮,鼓腔以下的一节竹筒挖成空条状,中间用竹篾片绑扎成蜂腰形鼓架,并将最下面的一节制出三条腿。外形美观大方,富有地方特色。演奏时既可将竹鼓立于地上,双手持短木棰敲击鼓面,也可以用左手将竹鼓抱在腰间,右手执棰演奏。竹鼓无固定音高,发音高亢清脆,常用于民间舞蹈伴奏。在佤族的《竹鼓舞》中,男女青年边奏边舞,它同其它很多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一样,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者的道具。
说完“竹鼓”,我们再来看看“木鼓”吧。“木鼓”是佤族、高山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广为使用的乐器,其历史久远,形象古朴,发音低沉。1700多年前,已在我国的台湾省流行。木鼓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在佤族,除逢年过节,宗教活动或盛大集会时演奏外,还常作为传递信号的工具,传达战争或火灾等消息。此外,当猎人们出猎归寨时,人们也击木鼓欢迎。小型木鼓现已用于伴奏佤族《木鼓舞》和《佤族木鼓舞》。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受人们的赞赏。贵州的苗族和台湾的高山族,也流传着木鼓。它们的形式和佤族木鼓相似。木鼓是由一整段原木制成,多以红毛树或椿树的树干下部为材。传统的木鼓长1.5-2米,直径40-60厘米,在原木中间挖一狭长空隙,向中间掏空而成共鸣腔,内部的构造与南梆子有些惟肖。成对的傣族木鼓,虽外形和构造相同,但取材、大小和音响有别。稍大的母鼓,多用一种叫马老鹰的树制作,长1.8米,直径66厘米,发音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鼓,常用红毛树制作,长1.5米,直径62厘米,发音较高而明亮。近年来,经音乐工作者的改革,出现了长1.25厘米,直径25厘米的小型木鼓,在原木中间挖一条两头宽、中间窄的直槽,槽里的两头留有对称的称为“鼓舌”的木墙,鼓舌的周围掏成两头浅、中间深的鼓腹。因鼓舌厚度和鼓腹深浅的有别,敲击木鼓的不同部位,便能发出不同的音响。木鼓敲击时要置于两块木板上,使其离开地面有利于共鸣。敲击木鼓的鼓棰很特别,棰长40-43厘米,两头粗,中间细,形状象哑铃。敲击时,演奏者两手各执一棰中部,一边跳舞,一边向鼓身两侧杵击,发出“咚咚”声,可传数里之外。有时演奏者右手持一鼓棰,左手则持一竹片,两手配合敲击木鼓的中部,发出“咚咚”与“啪啪”的音响,时而统一,时而交错,节奏丰富多彩。木鼓还可由2人或4人合奏。听觉和视觉效果更为精彩。
“太平鼓”又称“单鼓”,唐代已有,称为“猎鼓”。原为满族的打击乐器,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清代以来“太平鼓”曾在东北、华北广大地区流传。“太平鼓”外形与团扇相似,是在一个圆形铁圈里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而成。截面直径30-40厘米,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铁圈四周系有数个绒球为饰,鼓柄下端缀有数枚小铁环或数对小铜钹。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一藤条鼓鞭敲击鼓面、鼓心或鼓边,并同时震动铁环或铜钹作响。鼓柄端和藤条上均系有红缨穗。太平鼓多配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打、双人打和集体打等多种。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一种道具。这里顺便提一下,蒙古族有一种打击乐器叫“环鼓”,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与太平鼓非常相似。也是以铁条围成圆形带柄鼓框,直径约为35厘米,单面蒙羊皮,鼓柄下端呈环勾状,并套有许多小铁环。过去为巫师跳神所用,现已用于民间歌舞。
“铃鼓”是我们很熟悉也经常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它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单面蒙皮,用于歌舞和器乐合奏。维吾尔语称之为“纳格曼达卜”(意为“歌唱用的手鼓”),朝鲜语称之为“平高”。铃鼓有着扁圆形的木制鼓框,单面蒙以羊皮、马皮或驴皮。皮面周围用铁钉绷紧,鼓框上开有扁圆形的小长孔,孔中有一小铁轴,装有5-7对铜制或铁制小钹,另有一不装小钹的圆孔作为手握部件。铃鼓有大、中、小三种规格,鼓框高4-4.7厘米,厚1.2-1.3厘米,鼓面直径20-25厘米。塔吉克族的铃鼓,形制独特,多用旧筛子边框制作。还蒙以狼皮或牛皮,框内装了对小铁钹,发音低沉浑厚。演奏铃鼓时,多用一手执鼓,另一手以手指和手掌击奏,同时摇动鼓身,可使小钹发出金属碰撞声。现在我们民乐合奏中所用的铃鼓经过改革,将单面蒙的兽皮换成了人工合成的尼龙皮膜,或干脆将鼓皮去除,只剩鼓圈。我们又叫作铃圈。
“羌族手鼓”。羌族的民间乐器。年代古老,又称“羊皮鼓”或“铃鼓”。羌语称“日木”。现流行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汶川、理县、松潘等羌族地区。其为术制鼓框,单面蒙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0-40厘米,鼓框内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为“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手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羌族手鼓旧时用于祭祀等活动,为端松(即巫师)跳神时所用,巫师手持此鼓跳巫舞,又称“皮鼓舞”或“跳经”,羌语称“莫尔达沙”。现在经过改革和美化的羌族手鼓已用于歌舞表演。如《跳锅庄》、《铃鼓舞》等羌族民间舞蹈。演奏时,左手握弓形木把持鼓,右手持鼓棰敲击鼓心,发音低沉,击鼓边时则发音脆亮。演奏技巧有单击鼓面、鼓边和混合击三种。适于表现羌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
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一种名叫“抓鼓”的很有特色的打击乐器。它是赫哲族的民间乐器。是赫哲族人跳宗教祭祀舞“萨满”时所用的伴奏乐器。流行于黑龙江省同江县街津口、八岔和饶河县四排等赫哲族人民居住地区以及东北的达斡尔、鄂伦春等地区。抓鼓鼓框高5厘米,采用桦木板条弯成鸭蛋形。单面蒙以兽皮,鼓面大小各不相同,一般直径为60厘米左右。鼓框以交叉成十字形或米字形的皮条绷紧,有的鼓还将皮条控系在一个位于鼓背中心的圆形铁环上,鼓框一侧置有一条彩穗为饰。演奏时左手抓提鼓中心的皮条或铁环,右手执木棰敲击。鼓棰可分别敲击在鼓皮中心、边沿或鼓框上,也可用手撞击鼓皮背面,以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
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分类
一、古代的“八音”分类法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二、目前常见的乐器分类法(按演奏性能分类)
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 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壮族) 、招军(汉族) 、吐良(景颇族)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
、口笛(汉族) 、树皮拉管(苗族) 、竹号(怒族) 、箫(汉族) 、尺八 、鼻箫(高山族) 、笛(汉族) 、排笛(汉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汉族) 、排箫(汉族) 、多(克木人) 、篪(汉族) 、埙(汉族) 、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荜达(黎族) 、(口利)咧(黎族) 、唢呐(汉族) 、管(汉族) 、双管(汉族)
、喉管(汉族) 、芒筒(苗族) 、笙(汉族) 、芦笙(苗、瑶、侗族) 、确索(哈尼族) 、巴乌(哈尼族) 、口哨(鄂伦春族)
。
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全部乐器: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 、竹制口弦(彝族) 、乐弓(高山族) 、琵琶(汉族) 、阮(汉族) 、月琴(汉族)
、秦琴(汉族) 、柳琴(汉族) 、三弦(汉族) 、热瓦甫(维吾尔族) 、冬不拉(哈萨克族) 、扎木聂(藏族) 、筝(汉族)
、古琴(汉族) 、伽耶琴(朝鲜族) 、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 梆子(汉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汉族) 、腊敢(傣族) 、编磬(汉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诺族) 、钹(汉族) 、锣(汉族) 、云锣(汉族) 、十面锣(汉族) 、星(汉族)——碰钟 、钟(汉族)
、编钟(汉族) 、连厢棍(汉族) 、唤头(汉族) 、惊闺(汉族) 、板(汉族) 、木鱼(汉族) 、吾攵(汉族)
、法铃(藏族) 、腰铃(满族) 、花盆鼓(汉族) 、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 、象脚鼓(傣族)
、纳格拉鼓(维吾尔族) 、渔鼓(汉族) 、塞吐(基诺族) 、京堂鼓(汉族) 、腰鼓(汉族) 、长鼓(朝鲜族)
、达卜(维吾尔族) 、太平鼓(满族) 、额(藏族) 、拨浪鼓(汉族) 、扬琴(汉族) 、竹筒琴(瑶族) 、蹈到(克木人)
、萨巴依(维吾尔族) 。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拉弦乐器大多为两弦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数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数是扁形或扁圆形如:马头琴、坠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
典型乐器: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乐器: 乐锯(俄罗斯族) 、拉线口弦(藏族) 、二胡(汉族) 、高胡(汉族) 、京胡(汉族) 、三胡(汉族)
、四胡(汉族) 、板胡(汉族) 、坠琴(汉族) 、坠胡(汉族) 、奚琴(汉族) 、椰胡(汉族) 、擂琴(汉族)
、二弦(汉族) 、大筒(汉族) 、马头琴(蒙古族) 、马骨胡(壮族) 、艾捷克(维吾尔族) 、萨它尔(维吾尔族)
、牛腿琴(侗族) 、独弦琴(佤族) 、雅筝(朝鲜族) 、轧筝(汉族)。
本文链接:http://www.jtxbzx.com/202304/5.html